死亡是什麼東西?我小時候認為人死了之後會「投胎」,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周讀了《人生哲思錄》,又有了新的思考。人是否來自於一個地方,死亡僅僅只是讓人從這個世界回去了呢?「死亡不是同歸大海,而是各回各的源頭。
今天這篇文章打算從個小故事說起:一個母親告訴孩子,他已失去了的父親變成了天上的星星,永遠地照耀著他們。這個學期我們在心理課上進行過一次活動,大家被隨機分配到幾張卡片,卡片上面寫著一些詞語,比如說「無措」、「充實」、「快樂」,老師告訴我們說:「假如這些詞語代表著你的高中生活,那麼你的感受是什麼?」她跟我們分享說,有一位同學抽到的是「死亡」。這個詞語在我們班級裡面當作笑話看待的,誰抽到誰倒霉。但是那位同學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死亡代表著新生,舊的不去新的就不會來。心理老師說,當他分享完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大家都沉默了。
死亡不一定代表著終結,反而是新的開始。茂密的森林如果沒有山火,長在底下的樹苗將一直無法得到陽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從微觀上來看,一顆星的隕落往往讓人感到悲傷;而從宏觀上來看,星空還是那般燦爛。
要談失敗,我還想講另外一個故事:初一的時候,生物老師讓我們在國慶節種豆芽菜,每天記錄一下豆芽菜的生長情況。國慶回來只有一個同學做好了 PPT,但是生物老師發現 PPT 中圖片並不是同學自己拍的(有水印呢),同學對此解釋說「豆芽菜生長情況不理想,就從網路上面找了些圖片貼上去」,生物老師跟我們說:「搞科研是最避忌捏造數據的,如果實驗失敗,那就要總結實驗失敗的原因。」
假如一個探險者要在一條河流的左右支流之間進行抉擇,他選擇了左支流,試探後發現前方是一條死水,我們能說他是失敗的嗎?相信他也一定不會認為自己的選擇是一個過失,也不會有任何的內疚或悔恨——他知道每一個「錯」都是在為他尋找「對」提供方向。
《高一年級研究性學習指導手冊》如是說
我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前面 1000 多次的失敗,也就沒有後面第 1001 次成功。語文老師說:「苦難是常態,幸福才是彌足珍貴的。」類比一下,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彌足珍貴的。如果我們要是沒有敢於面對失敗,一受到挫折就頹廢,那又有什麼機會去迎接成功呢?
在清華大學開學典禮上,教師代表梅賜琪的演講沒有講成功,而是講失敗。在他看來,與成功相比,失敗能看見自己能力的邊界、輸贏之外的風景和個人以外的世界。
失敗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死亡也給我們帶來了生的意義。
我曾經在小學的語文課文上面看過這麼一則故事:一位父親讓他擅長算數的兒子做一道題,一輛列車在第一站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在第二站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 他的兒子很拼命地算,最後他卻問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 ——「請問列車到底經過多少站?」。人生的意義往往不是每一站的輸贏得失,而是路上的風景,路上的人和事。我們衡量一個人的一生,也並不是參考他賺了多少錢。
我們在課上討論死亡,討論怎樣延長人的壽命。除了通過現代醫學來延長壽命、延長生命的長度之外,我們還有生命的廣度和生命的深度。我們應該趁現在,挑戰嘗試做一些我們之前不曾做的事情,發掘自己未曾想過自己能做的事情。最後用我們語文老師的話來做結尾。
「一件事情,如果你認真去做,就會遇到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