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我似乎沒有讀過多少書。有些書,例如《閣樓裡的秘密》和《綠山牆的安妮》裡面的內容我已不記得了,當時可能也沒有太認真看。《金銀島》只看了開頭和結尾。從小學開始,我們的作業裡就有讀後感,別的班級甚至還有閱讀檢測題。寫這些讀後感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寫成摘錄,但摘錄的內容現在不記得了。《山羊不吃回頭草》《青銅葵花》《童年》和《母親》裡的東西仍然記憶猶新。
初中的推薦書目好些,但每次語文考試都會有閱讀檢測題。這些題目會考祥子用多少錢買的黃包車,車廠的經營者是誰,尼莫船長到了哪裡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否檢驗一個人閱讀過名著暫且不說(答案也很明顯),如果一個人讀書是為了打這些邊邊角角的奇怪的問題的話,讀書也就變了味。似乎我們這一屆中考有所改變,不會問那種答不上來的題了。
初中的《駱駝祥子》《格列佛遊記》《簡・愛》記憶猶新,但你若叫我寫這幾本書的讀後感,那我大概只會寫個 “同情新鮮和自由” 了。
自我感覺閱讀有點來者不拒。至少不會因為內容高度理論化就看不下去。高一的《鄉土中國》我能讀進去,但《紅樓夢》就把我排除在外了,沒讀多少,讀的過程中最多因為裡面的低級玩笑提神幾下,根本沒讀進去。高一因為有打算做研究性學習,讀了些許社科論文,一口氣讀完之後頭會有些暈。
高中又有讀後感的任務,反復到網絡上去搜寫讀後感的方法。有些人說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矛盾,但我讀《霧都孤兒》只注意到奧利弗,為他在收養時日過的生活感到寬慰,對他在小偷團夥裡的日子感到悲傷和氣憤,真沒什麼感受好寫。《山》和《朝聞道》也是一樣,本身小說就短,還沒什麼好講的。若是要談感受的話,一個 “震撼” 就搞定了。《三體》小說長,但有什麼感受呢?
有一篇《大衛・科波菲爾》的讀後感範文,每一段大概寫大衛是什麼樣的人,他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人,謀德斯通姐弟是什麼樣的人...... 這樣好寫,也很無聊。我看我自己閱讀,不求能寫出什麼能獲得市級徵文比賽幾等獎的讀後感,只要讀的時候有些感動,有些震撼,感覺自己的生活有誰也是這樣子的,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