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我似乎没有读过多少书。有些书,例如《阁楼里的秘密》和《绿山墙的安妮》里面的内容我已不记得了,当时可能也没有太认真看。《金银岛》只看了开头和结尾。从小学开始,我们的作业里就有读后感,别的班级甚至还有阅读检测题。写这些读后感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写成摘抄,但摘抄的内容现在不记得了。《山羊不吃回头草》《青铜葵花》《童年》和《母亲》里的东西仍然记忆犹新。
初中的推荐书目好些,但每次语文考试都会有阅读检测题。这些题目会考祥子用多少钱买的黄包车,车厂的经营者是谁,尼莫船长到了哪里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检验一个人阅读过名著暂且不说(答案也很明显),如果一个人读书是为了打这些边边角角的奇怪的问题的话,读书也就变了味。似乎我们这一届中考有所改变,不会问那种答不上来的题了。
初中的《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简・爱》记忆犹新,但你若叫我写这几本书的读后感,那我大概只会写个 “同情新鲜和自由” 了。
自我感觉阅读有点来者不拒。至少不会因为内容高度理论化就看不下去。高一的《乡土中国》我能读进去,但《红楼梦》就把我排除在外了,没读多少,读的过程中最多因为里面的低级玩笑提神几下,根本没读进去。高一因为有打算做研究性学习,读了些许社科论文,一口气读完之后头会有些晕。
高中又有读后感的任务,反复到网络上去搜写读后感的方法。有些人说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矛盾,但我读《雾都孤儿》只注意到奥利弗,为他在收养时日过的生活感到宽慰,对他在小偷团伙里的日子感到悲伤和气愤,真没什么感受好写。《山》和《朝闻道》也是一样,本身小说就短,还没什么好讲的。若是要谈感受的话,一个 “震撼” 就搞定了。《三体》小说长,但有什么感受呢?
有一篇《大卫・科波菲尔》的读后感范文,每一段大概写大卫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谋德斯通姐弟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好写,也很无聊。我看我自己阅读,不求能写出什么能获得市级征文比赛几等奖的读后感,只要读的时候有些感动,有些震撼,感觉自己的生活有谁也是这样子的,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