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

林林杂语

一个高中生的无病呻吟
telegram
tg_channel
twitter
github
email
zhihu

談求知

初中老師在教我們論說文的時候就已經說了,切記不要擬類似「談讀書」、「責任與快樂」的題目。「看看寫這些文章的人都是些什麼大咖。你們還沒有到那種層次,擬不了這種題目。」咱今天也不算破例,也僅僅只是聊求知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每一個角度都應該會蜻蜓點水式地點一下,說好聽點叫淺嘗輒止,實際上想再多說點,也說不出什麼了。(寫完之後才發現,其實並沒有什麼求知的影子)

也就依稀在一個月之前,同學從老師那裡得到兩本劉慈欣的小說集。我借過來看了幾篇。《山》那一篇的世界觀真的沒理解,讀得懵懵的。那時候也總算是看了看《流浪地球》原著,也才終於理解別人評價的「流浪地球二已經完全是劇組原創的了」這句話。地球派的執著是我讀這篇小說最為感動的地方。科學會被人誤解,但相信科學的人會永遠忠貞於科學。在《三體》當中有這麼一個比較恰當的說法,頂尖的科學家要把科學作為自己的信仰,不能動搖。

加來道雄曾經在他的文章《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中將我們的宇宙比喻成一灘水,我們自己則是這潭水中的魚。突然間有一條魚被拿出了水,這位名叫物理學家的魚發現水外面的世界都不符合已有的規律,它認為水外面的世界根本無法理喻。我們人類可能也是這樣子的,在追求知識的過程當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根本無法理喻的東西 —— 比如快鐘變慢,而這些東西可能正是這個世界的規律。我們的物理老師也告誡我們學物理不能相信直覺。

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將物理學家探索大一統規律視為徒勞。而一些物理學家為了知道這一知識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們迫切希望在生前知道這一規律,就跟一些數學家願意為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證明而付出生命一樣。

他們得到知識之後就會死去,這些知識並不能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他們的行為僅僅是為他們自己,為了自己的科學信仰。在紀錄片《被數學選中的人》中,有些數學家回答:「我喜歡數學,因為它很簡單,很純粹。」

人們什麼時候好奇看向天空,規律也就不遠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